標題: 求推薦單節(jié)鋰電池充放電和升降壓的芯片型號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一事無成    時間: 2022-10-5 22:04
標題: 求推薦單節(jié)鋰電池充放電和升降壓的芯片型號
因為想搞點電池供電的小制作,用單節(jié)鋰電池給單片機供電,希望體積小點,電流在200mA以上就行,價格最好便宜點,紋波要求不高,單片機用STC。
求:充放電芯片(單節(jié)鋰電池),升壓芯片(5V),LDO芯片(3.3V),或充放電和升壓一體芯片型號!

作者: 老愚童63    時間: 2022-10-6 08:20
IP5306可以考慮,該芯片可以實現(xiàn)充電管理與5V升壓
作者: mengsiu    時間: 2022-10-6 10:28
我用TP5400,可以實現(xiàn)充放電管理與5V升壓。
1117-3.3可以穩(wěn)壓3.3V。
作者: xiaohaibo81    時間: 2022-10-6 11:00
充單間電池有很多的管理IC,TP4067可以。升壓也可以用3.3V升5V IC  ME2188C50M5/SOT23-5。整體板可以畫很小就能實現(xiàn)想要功能。
作者: Y_G_G    時間: 2022-10-6 11:11
既然是自己搞點東西,那可以用鋰電池直接給單片機供電就行了呀,沒有必要升壓的
而且,STC單片機有內(nèi)置的參考電壓,先一個穩(wěn)定點的型號,3.3VLDO都不需要了
對于DIY的東西,價格只要不是太高,基本是不考慮的
一片5毛的充電芯片和5塊的充電芯片,就差四塊多錢而已,應該不構成什么負擔的,估計沒必要分期
作者: fbn20050523    時間: 2022-10-6 11:51
低功耗電荷泵芯片  ADI LTC3240  輸入1.8V-5.5V  輸出3.3V    靜態(tài)65UA
作者: 一事無成    時間: 2022-10-6 15:32
Y_G_G 發(fā)表于 2022-10-6 11:11
既然是自己搞點東西,那可以用鋰電池直接給單片機供電就行了呀,沒有必要升壓的
而且,STC單片機有內(nèi)置的參考 ...

電池直接供電電壓不穩(wěn)定,不是所有的單片機都有那么寬的供電范圍,而且一些模擬電路對供電要求更高。
LDO不完全是給單片機用的,通常我也不會去省。
價格不是太高確實沒必要考慮,但2塊的單片機配5塊的電源芯片我覺得沒必要。
分期?我只是想一次性多買一些,一般夠DIY很長一段時間了,就是不知道用什么型號的。

因為我平時只用過1117 7805之類的,但封裝都比較大,以前用直插的不覺得,現(xiàn)在用貼片的發(fā)現(xiàn)太礙眼了,特別是很小的板子,簡直沒眼看,但電流可能還不到100mA,所以想換小的LDO。升壓是因為平時用慣了5V,手頭上不少芯片都是5V的,并且3.3V一些模擬器件根本用不了,如果有升壓到±12V或其它給運放供電的芯片也請推薦下。
作者: Zqrfzp    時間: 2022-10-6 16:11
直接到某一個寶上搜索“CD42 5V2A充放電一體模塊 3.7/4.2V MH-CD42鋰電升壓充放保護板”,體積小,便宜好用。
作者: coody_sz    時間: 2022-10-6 17:37
一個充電IC,再一個升壓IC做升降壓,可以用個跳線或開關選擇3.3V和5V,我就是這樣用的。這兩種網(wǎng)上都有好多模塊賣的。
作者: Y_G_G    時間: 2022-10-6 18:28
一事無成 發(fā)表于 2022-10-6 15:32
電池直接供電電壓不穩(wěn)定,不是所有的單片機都有那么寬的供電范圍,而且一些模擬電路對供電要求更高。
LD ...

STC這一兩年推出的單片機,幾乎全是寬電壓的,電池很穩(wěn)定,不存在不穩(wěn)定這一說
當然,這個是個人喜好了
對于DIY,個人感覺沒有必要買一堆單片機回來,用到的時候再買,三塊多還包郵的
STC8A8K64D4,這個是STC所有8位單片機中最有性價比,而且性能和資源也相對比較豐富的,LQFP48封裝
STC8G1K17A,SOP8封裝,這是最小的而且資源很豐富的小家伙,DIY用得很爽,但抗干擾沒有STC15W系列的好
但STC15W系列的內(nèi)部參考電壓是不固定的,有等于沒有
如果想玩32位就考慮一下STC32,這個我沒用過,不評價
xc6206p332,這個LDO可以,很小個,SOT23封裝
TPS65131這個是TI的雙電源升壓芯片,沒用過,但TI的電源芯片一直都不錯,我個人感覺還是可以一試的
至于充電芯片,前面已經(jīng)有推薦的了




歡迎光臨 (http://www.torrancerestoration.com/bbs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